今天到西港圖書館參加講座,是由江婕瑋職能治療師所主講,主題是:「運用動機式晤談成為教練式父母,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行動力!」
我會想參加這場講座,主要是希望在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行動力上面,有什麼技巧及方式可以學習與運用。今天上課的收獲很多,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讓我從大家在上課的回饋中獲得許多反思,這也成為了自己在育兒路上的提醒。
以下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與體悟
▋這是小孩的需要?還是大人的需要?
這次來參加講座的家長們,多半孩子都已上小學,大家對於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唸書、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整理房間等都有各自感到頭痛的情況。
相對於大家,我家兩歲半的幼兒大概只有不主動收玩具會讓我感到無奈,比起來這問題似乎小巫見大巫。
而老師透過提問:「這是小孩的需要?還是大人的需要?」讓我進入了反思,甚至在大家討論做到各項日常生活習慣或常規的優缺點時,我都會想,「這是小孩的需要?還是大人的需要?」
回過頭來我回想自己在催促著孩子吃飯、即將出門前的準備等,這些都是我希望能夠「準時」或「如安排的時間出發」,但對孩子來說,我的這些要求並不是她的需要,正因為我們彼此的需要不同,更容易產生期望的落差,還有衝突。
或者是正值小學的孩子對於寫字以及考試前複習功課的的隨性是很焦慮緊張的,親子關係因此緊張。
這是都是我現在或是未來將會遇到的狀況,也值得我們一起反思,這些「要求」是誰的需要呢?

▋和孩子一起學習,成為彼此的夥伴
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大家討論常規的優缺點,如:收玩具、刷牙、寫功課,大家分享針對各自有哪些優點缺點,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缺點」常是我們過去被教導來的,而「優點」大家反而想不太出,即使想出來了,我自己心裡感覺也有點扭捏,哈,過去教育刻劃的痕跡太深。
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優缺點的條列,一起來說說各自對這件事的想法,彼此對焦。試著站在同一邊看同一件事,成為夥伴,而不是站在一件事的兩邊,彼此對立。
這兩年的全職育兒生活,從孩子的身上讓我學習到很多。每一次與她的相處,都是讓我再陪著我內在小孩走過一次的機會,我自己明白也期許著自己—我是陪伴她成長的夥伴,我們是彼此的夥伴。

▋給你魚吃不如教你釣魚的教練模式
今天老師分享的是GROW教練模式,目標(Goal)、現況(Reality)、方法(Option)、行動(Way Forward)。
我們可以透過提問與孩子一起設定目標、了解現況、尋找方法並開始行動,而這些過程中我們扮演的是提問與引導的陪伴者,不是手把手幫他做好的服務者!爸爸媽媽們,我們都要學著放手跟放下呀!
透過我們的提問與引導,陪伴孩子去嘗試、去犯錯、去挫折,再從中思考與解決,一次又一次找到解方,這樣子的實作學習會比書本上的知識更會來得印象深刻。
小結
上完課覺得這個技巧不只能用在孩子身上,更對於自己或團體成員想做的行為改變,都相當實用!非常推薦大家可以找找相關資訊來了解囉。